人工智能:发现纳米尺度的细胞结构
11月25日讯(刘亚珠) 人之所以会生病,是因为外界的致病因素作用于细胞,当积累到一定数量,就会造成细胞损伤,出现功能、代谢、形态结构紊乱等问题。
因此科学家们为了研究人类发生疾病时,体内细胞的详细变化,介绍了一种集显微镜、生物化学和人工智能三种不同的测量方式为一体的尺度集成细胞(MuSIC)技术。这门技术将人类肾脏细胞系中包含的大约70种成分里的一半未知细胞成分揭示出来,而这还仅仅只是肾脏细胞系中的细胞成分,人体中大约有100余种大类细胞,800余种亚类细胞。
很多细胞的超微结构都是在电子显微镜的帮助下实现的,而 MuSIC技术不仅能通过生物化学观察到纳米尺度的细胞结构,还能根据细胞显微镜图像绘制细胞图谱。
但细胞图谱并不仅仅是一份目录,它还能显示这些要素之间的关系,并且提供出细胞所在的位置。但因为细胞会不断移动,因此为了能够更好的构建细胞模型需要继续对MuSIC人工智能加以训练和学习。
因此,这项人工智能技术不仅揭示前所未知细胞成分,还帮助人类了解疾病细胞与正常细胞内部结构区别,推进科学研究人类疾病的方法和创新。
“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就一定要能够对疫情防控做到科学精准高效且低成本,这就需要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深度结合——大数据是底座,人工智能实现精准、高效、低成本。”
8月3日消息 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超链接》报道,总部位于英国的人工智能公司“深层思维”日前宣布,该公司开发的人工智能程序“阿尔法折叠”已预测出约100万个物种的超过2亿种蛋白质的结构,涵盖科学界已编录的几乎每一种蛋白质。
人工智能现在确实能进行较准确的预测,但它是基于大规模数据的统计。这种没有理解、通过机器学习所得到的预测能力就必须依靠大数据,而不能像人一样很多时候只需小数据就可以进行预测。
目前,人工智能技术因其高效灵活的特点被广泛应用到各类翻译领域,给译员们带来了极大便利。那么,人工智能翻译究竟如何赋能翻译工作?
2021年5月,Mind Matters 播客的主持人 Robert J. Marks 博士,邀请到了威斯康星康考迪亚大学的哲学教授 Angus Menuge 博士,两人从人工智能和哲学两个视角出发,针对意识的三个问题展开了深度对谈,我们将依次对这三场对谈进行翻译和分享,以探寻其对当下实现真正接近人类智能的有意识的通用人工智能有何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