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中美半导体脱钩,美国损失将多大?
近日,美国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CSIS)发表题为《美中半导体脱钩的代价》的文章。通过梳理中美在全球半导体价值链中的地位、计算脱钩给双方带来的损失以及给全球半导体价值链带来的冲击,文章得出结论,基于中美在全球半导体价值链上的深度融合和互补地位,完整的芯片脱钩将带来巨大的经济和创新成本。
美国商会(US Chamber of Commerce)曾发布一项报告并预估,若中美半导体行业全面脱钩,将引发美国生产总值下降1240亿美元,相关员工收入减少460亿美元。因此,全球半导体价值链的全面脱钩,特别是中美半导体脱钩,将是极不现实的。
中美会“全面脱钩”吗?
近年来,“脱钩”成为了中美关系之间,绕不开的一个“坎儿”。从特朗普时代开始,美国就一直寻求与中国实现“全面脱钩”。从最初的贸易战,到后来的科技战,再到拜登就任后的“基建战”、“产业链战争”等等。
美国与中国“全面脱钩”的心思一直没有“断掉”。只是迫于美国内部与外部压力,忙活了好几年,发现中美之间局部脱钩很容易,但想要全面脱钩就有点“太难了”。
美国商会就“中美脱钩”做过一份研究报告,根据报告显示,如果美国将25%的关税覆盖中美双边所有贸易领域。换句话说,就是但凡从中国出口到美国的商品,上到电子产品,小到牙刷、厕纸、螺丝钉等等,全部征收25%的关税。
那会怎样呢?
答案是,到了2025年,美国GDP每年保守损失超过1900亿美元。
再比如投资领域,如果美国政府决定与中国在投资领域“脱钩”,伴随而来的则是美国对华投资减少50%。这部分空出来的投资会由其他国家的资本补上,而美国自己的投资者每年的损失至少超过250亿美元。
不只是美国商会,像是全球著名的咨询公司“波士顿咨询集团”,简称BCG,他们就中美在半导体领域完全脱钩这件事上,做了一番周密、详尽的研究,结果却令美国半导体行业感到不安,因为代价太大了。
根据波士顿咨询集团递交的报告显示,倘若中美在半导体领域实现了“完全脱钩”,双方彻底撕破脸,自此“老死不相往来”。
结果就是,美国半导体行业在全球市场的整体份额,直接下跌18%。整个行业的收入,更是遭到“半身斩”,缩水幅度将达到37%。
不只如此,由于中美半导体脱钩打乱了全球半导体产业链运转,美国半导体行业的研发热情也会随之急剧“降温”,在研发方面的投入预计会缩减60%。更令人不安的是,美国半导体行业也在这波“脱钩”中,将削减12.4万个岗位。
与美国的处境相比,中国半导体行业虽说会陷入举步维艰的境况。但是,全球半导体产业链或将向中国发生“转移”。
原因很简单,中国拥有的庞大市场和强大的制造产业,使得美国很难将中国完全“挤出”半导体产业链。最终结果未必能够“毁掉”中国的半导体产业,相反美国的半导体产业或将逐渐走向没落。
全面脱钩要考虑经济代价
CSIS认为,美国和中国作为优势互补的主要参与者,都受益于全球半导体价值链优化。但随着美国加强出口限制,将中国主要芯片制造商列入美商务部的实体名单,并阻止中国收购在美国上市的战略技术公司,中国越来越相信有必要追求半导体的自给自足。从2016年到2020年,中美之间与技术有关的外国直接投资减少了96%,而在本土技术创新方面的研发开支激增。
引用波士顿咨询公司的估算称,如果华盛顿谋求技术硬脱钩,并彻底禁止国内半导体公司向中国客户出售产品,那么美国公司将失去18%的全球市场份额和37%的收入——导致1.5万至4万个国内高技术工作岗位流失。如果华盛顿不扩大现有的“实体清单”出口限制,美国只会失去约8%的全球市场份额和16%的收入。
CSIS认为,试图在技术上脱钩的另一个风险是,正如美国财长珍妮特·耶伦所指出的,美国的许多盟友不愿切断与中国的贸易。例如,据报道,当华盛顿提议在2022年3月在美国、韩国、日本和中国台湾地区建立半导体产业联盟时,首尔发现这一提议“完全不可接受”。美国半导体工业协会和波士顿咨询公司联合发布的一份报告估计,完全自给自足的本土供应链将需要至少1万亿美元的预先投资,整个行业将需要450亿至1250亿美元的增量用于经常性年度运营成本,并导致芯片价格总体上涨35%至65%。
除了经济成本,全球半导体价值链脱钩还将导致整个行业出现创新损失。广泛的市场准入壁垒和对技术转让的限制可能会威胁到30年的价值链优化所产生的有益反馈环。从行业角度来看,最糟糕的结果是半导体全面脱钩,这将导致中国芯片企业“设计出”美国的技术标准,创造两个独立的生态系统,给全球所有半导体终端用户带来更高的成本和创新损失。
CSIS认为,半导体芯片已经成为中美战略竞争中的重要地缘政治资源。未来,美国出于国家安全考虑,将继续优先考虑国内技术创新、供应链弹性以及通过出口控制阻滞中国半导体产业的发展。而从中国的角度来看,在先进的芯片和投入上依赖美国及其盟友构成了重大的国家安全风险。因此,中国将继续强调半导体自给自足和本土生产。
CSIS建议,美国和中国制定新政策时应该注意经济代价。美国和中国的半导体企业已经深深融入了一个复杂且高度相互依存的全球价值链,这条价值链带来了数十年的行业进步。鉴于本地化带来巨大的经济和创新成本,全球半导体价值链的全面脱钩将是极不现实的。对双方来说,平衡国家安全利益与经济现实将是一项重大挑战。
总结
个人认为,尽管目前全面脱钩的可能性比较小,但是局面脱钩的扩大的可能性已经在发生,比如俄乌战争、美联储“加息”搭配“缩表”、组建半导体联盟,都在很大程度上为更大范围的经济脱钩或科技领域脱钩做准备。未来,全球政治经济迷雾朦胧,但实际主基调仍然是很清晰的,只是采取的措施或所走的路径存在一些差异而已。
全球半导体设备呈垄断局面,在每个细分领域,用约50年的时间跨度,通过兼并,淘汰最后仅剩下3-4家。它表征西方近百年来的工业基础结晶。
1月27日,美国、日本、荷兰3国就限制对华半导体设备出口达成协议。英国《金融时报》在报道中称,在这一政策下,日本和荷兰的半导体制造商将失去中国客户,但此举措下受打击更大的将是日本企业。
汽车行业是一个快速发展的领域,从第一台内燃机到混合动力和纯电动汽车,行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如今的汽车比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智能,汽车半导体支持车辆监控系统、自动车道辅助系统等功能,这些进步归功于车辆引擎盖下的智能电子系统。
在2022年之初,整个电子产业仍处于芯片供应短缺之时,没有人能想到反转来得这么快。进入下半年来,PC、智能手机等消费电子市场接连交出出货严重下滑的数据,下游需求疲软也直接影响到上游的芯片公司和晶圆代工厂,整个半导体行业有了“一夜入冬”的感觉。进入回调期后,全球半导体销售额及需求增速明显放缓,行业内追涨扩产的晶圆厂商显著缩减其资本支出,半导体行业指数也在2022下半年大幅回撤。
中国半导体的每一步发展,都历经艰辛,凝聚着无数半导体人的汗水。时间回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当时正是摩尔定律大行其道的时候,在硅谷半导体公司是资本最热衷的方向,然而在中国,由于西方国家的技术封锁,我们的半导体业只能摸着石头过河,一步一个脚印。在那个时候,最热门的方向是微处理器CPU。以Intel为代表的微处理器领跑者们凭着数十年的技术积累,技术上已经遥遥领先,相当于在笔直航道全速行驶的巨轮,后来者想追上甚至超越它何其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