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自己造自己,像搭积木一样轻松
What, 机器人都已经进化到能 自己造自己了?!
麻省理工 (MIT)的研究人员脑洞大开,于是有了这番情景:
机器人1号忙前忙后,一边挑选零件,一边组装着什么东西。
不一会儿后,一模一样的机器人2号就地诞生!
还没完——机器人2号刚来到这个世界,立刻就能和1号那样身手敏捷,然后它还给自己“戴上”两个饰品,哦不,配件。
Emm…看来现在机器人“套娃”真的照进现实了。
MIT的研究者指出:
这种机器人除了能克隆自己外,还能分层搭建出更大的机器人。
按此思路,以后造大型建筑或大型机械设备时,或许可以让小模块像搭积木似的一步步构造,不用再在旁边弄个巨型机床之类的了。
这样能大大提高建造效率!
相关研究论文已登上了Nature子刊Communications Engineering。
主要得益于“智能”模块
从前文的动图中不难看出,这种机器人能如此快速地克隆自己,主要得益于它的一块块“零件”,研究者称之为 Voxel。
Voxel一词是体积像素 (Volume Pixel)的简称,我们可以简单把它理解为模块。
至于模块为什么会长成这样,研究者称,灵感来源于晶格,也就是原子在晶体中 规律排列的空间结构。立方八面体的结构具有低密度以及高刚度的优势,还方便搭建和拆卸。
之前的模块基本都是纯机械的,而这些模块除了有机械结构,还有智能控制系统。
模块中间搭载了电池,还有中央处理器和执行器等,让其可以灵活地动起来,还能自主导航。
而模块边沿则有不少电磁铁,使得相邻两个模块可以牢固地连接起来,每组面对面的连接可以在10V电压下,传输8A的电流和50N的拉伸力。
不过仅靠运动还不够,机器人选取零件和搭建新机器人的过程还涉及抓取的动作。
于是研究团队还给机器人设计了“手腕儿”。
这个“关节”比其他模块更灵活,方便机器人“拿起”零件以及分层搭建。
到这里,还有个问题:怎么抓取正确的模块并按顺序拼出想要的新结构?
首先,机器人的计算系统会根据给定目标形状,通过编译器,将输入的几何体自动离散成多个有序的分层构建块。
然后,系统还会分析出最佳组装顺序,来提高效率并防止“搭积木”过程混乱。
接下来,机器人就可以有条不紊地克隆自己了,甚至还能搭建出更大的机器人。
不过,研究者也指出,在实操过程中发现,部件还不够灵活 (开头动图是模拟环境下的样子),目前他们正在研究开发更强大、灵敏的连接器。
在过去的一年里,麻省理工学院计算机科学与人工智能实验室和感知城市实验室的科学家们与阿姆斯特丹高级城市解决方案研究所一起对两艘全尺寸Roboats机器人游艇进行概念验证测试,这两艘机器人游艇最多可以搭载五个人,可收集垃圾、运送货物并提供按需基础设施服务。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教育部等十七部门印发《“机器人+”应用行动实施方案》,对教育提出哪些要求?一起来看——
《流浪地球2》中,太空电梯里的韩朵朵穿上机械手臂,一拳击飞反叛军的画面,给很多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作为“移山计划”中必不可少的装备,影片中时而出现工作人员穿戴外骨骼搬运重物的场景,也从细微处将电影氛围烘托得科技感十足。
以前的聊天机器人总让人觉得不够智能,有些问题回答比较楞。近日,一股由聊天机器人ChatGPT带起的AI话题再度在网络爆火。上线仅两个月,ChatGPT月活用户接近1亿——瑞银2月1日发布的一份关于ChatGPT的研报称,这是互联网领域发展20年来,增长最快的消费类应用,是AI圈的现象级产品。
最近,在俄乌战争逐渐升级的同时,一则爆炸性的新闻引发了全球的关注,因为普京称,将派遣“战争机器人”上前线和北约军团作战。很多人当做一个好玩的笑料来听,但是业内人士都知道,这不是在说瞎话,而是预示着战争将很快被升级为“人工智能战争”,带来的后果将极为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