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科学家开发出监测细胞间直接接触通讯的技术,研究登上 Science
1 月 6 日消息,据科技部生物中心消息,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开发了一种用于监测小鼠细胞-细胞动态接触的技术,并通过永久性标记细胞间的接触来追踪细胞接触过程。
研究人员将细胞间的接触事件转化为可控的转录程序。在小鼠中,研究人员将人工配体导入一个细胞,称为发送细胞;并将人工受体导入另一个细胞,为接收细胞。当发送细胞和接收细胞发生接触时,合成信号(Notch 信号)将触发,并会通过信号通路进一步激活接收细胞中的下游转录程序,从而对接触事件进行瞬时或永久标记。
▲ 心脏细胞间的接触监测
利用该技术,研究人员标记了发育中的心脏内皮细胞(接收细胞)与邻近的心肌细胞(发送细胞)的接触事件。结果表明,发育中的心脏内皮细胞会迁移,部分肝脏的血管形成来源于发育中的心脏细胞;肿瘤中的内皮细胞不仅会在肿瘤内扩张,而且还会向外生长到相邻的正常组织,具有强大的血管再生能力。
该研究提供了一个记录体内细胞-细胞接触和细胞接触历史的遗传系统,可能有助于研究体内细胞间的动态接触和细胞命运的可塑性。
该研究成果于近日发表在《Science》杂志上,题为:Monitoring of cell-cell communication and contact history in mammals。
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的教授解释道,“在嗅觉领域,人类落后于生物,制造的传感器技术远远无法与生物相提并论,因为后者已经经历了数百万年的进化。”
1 月 6 日消息,据科技部生物中心消息,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开发了一种用于监测小鼠细胞-细胞动态接触的技术,并通过永久性标记细胞间的接触来追踪细胞接触过程。
11 月 3 日消息,据央视新闻报道,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在小型化自由电子相干光源研究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科研人员实现了一种新型小型化相干光源,相关研究成果今天(11 月 3 日)在《自然》期刊发表。
近日,中兴通讯发布2022年半年度报告。2022年上半年,中兴通讯实现营业收入598.2亿元,同比增长12.7%;归属于上市公司普通股股东的净利润45.7亿元,同比增长12.0%;归属于上市公司普通股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37.3亿元,同比增长65.8%。基本每股收益为0.96元。2022年上半年,研发投入达101.5亿元,占营业收入比例17.0%。
“这篇论文一共有三位审稿人,评价都挺高的。一位审稿人认为这项研究取得的成果推动了介电弹性体材料领域的重大进展。另一位审稿人认为我们提出的新工艺简单易用,能够被世界上大多数实验室所复现。他们都对这项研究非常感兴趣,愿意在他们的研究中采用我们开发的材料和工艺方法。”谈及论文审稿人的评价,浙江大学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校区联合学院的研究员石烨博士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