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816|回复: 1

[其他] 薪资惊人,硅谷实习生凭啥这么幸福?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7

主题

20

帖子

0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55
最后登录
2018-6-28
发表于 2016-2-18 13:28: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小编语:抛开硅谷的让人倍受刺激的高薪不谈,这篇文章恐怕又会扯起“毕业后是去大企业还是小企业”的永恒话题,我们都知道大企业的好,但通常也会认为大企业门槛高,只是给那最优秀的10%的人准备的,但正如文章中提到的,最优秀的毕业生不会去找工作,而大企业其实通常更看重一个人的综合素质尤其是沟通和学习能力,如果在应聘时表现出这些特质,会给你大大的加分……

VC Tiffany Zhong 的一条推特最近引起了热议,甚至还被Vox放大了。这条推特上面附的一张图片显示的据说是各大技术公司实习生的月薪情况。

乍一看这些数字高得有点令人瞠目结舌。最高的 Jane Street 给出了 10400 美元的月薪,最低的 Amazon Seattle 也有 6000 美元 /月,还另外提供了 2500 美元的住房补贴。Upthere、Dropbox、Google、Square、LinkedIn、Fitbit、Edmodo、Apple、Coursera、Facebook 以及 Foursquare(纽约)等其他公司的薪酬均在 6000 美元以上,不少还提供了慷慨的住房补贴。

201602182.jpg

201602183.jpg



谁看到这么一份清单都止不住会想,如果还算是小孩的一个人在 Quora 每个月也能拿 8250 美元的话,那他一定会想到这个问题:那我的垃圾人生算什么了?!

我把这条推特展示给了 Jeb Boniakowski(硅谷开发者,同时也是一位优秀的作者以及硅谷生态的睿智的评论员)看,他给出了一个很好的解释。

Jeb 写道:

这份清单的准确性我不敢保证,但那些实习生的薪资数目一点都不奇怪。不过,这些数字有点误导—这些人的薪酬水平看起来比刚工作 1年 的员工还要高。

为什么会这样?这跟几件事情有关。

首先,雇实习生的成本其实比招人要便宜得多,尽管看起来给他们的钱太多。你可以直接从大学找个新人替你工作,3 个月后你炒掉他不需要任何成本—这个时间点正好是你能够确定 Irene 是否好用的时间点。此外你找一个 22 岁的人还省下了为 23 岁的人准备的一笔 3 万到 5 万美元的安置费。

其次,从几年前开始,少数几家公司意识到招大学生相对于招募人员是如何的好糊弄,如果你愿意放眼长远,向每个人大声宣告 “我们是实习生的最佳选择,我们给得最多,” 就好比给自己的公司贴上一张 “我们是一家数据分析软件公司” 的标签一样,这种付出还是很划算的。

过去几年这一切都是偷偷摸摸地进行的—比方说一般人从来都没听说过【存储公司】,但那家公司的人的确很擅长自我推销,说自己公司的实习生资格是最难获得的。对于他们想要招过来的人来说,此类推销正是吸引人才最需要的。

一旦小道消息传开,比方说 “那家无聊的云存储独角兽” 正在招揽人才,军备竞赛就开始了。这种情况就像 2007年 的 “Big Law” 法律机构一样,助理的起薪就开到了 165000 美元。

当然,工程师的起薪并没有那么高,甚至难以企及—【发展中的青少年社交网络独角兽】给有数年经验的人开出的年薪大概是 12 万美元,外加不少的受限股,但那些都是重度后向权重的(工作越久授予的股权比例越多),我听说他们第一年提供的是 2年 行权等待期。

这些公司相信一点,最优秀的小孩一般都不会自己跑出去找工作。这种时候(读书时)如果他们是 “可招募的” 还好,否则以后都不可能招到了(可能自己创业去了),除非有朋友推荐。他们还认为如果这些人在【超级搜索巨头】待了 4、5年 之后这些人就会成为主管工程师,再想去挖这些已经能赚 35 万美元的人就难多了。

与此同时学生却有点无助—他们不知道怎么去租房。在 3 个月的时间里想找个睡觉的地方实际上是相当困难的—对于硅谷以外的地方尤其如此。这一点使得住房补贴更具竞争力。

不过这一切是最近几年夏天开始变得疯狂起来的;其逻辑跟推动 A 轮估值疯狂的逻辑类似。不过就像后者的疯狂现在难以为继一样,这种情况也会终止。

我的预测是到今年夏天情况可能就会不一样了。

评论

根据我的经验那些实习生薪资数字并不奇怪。Postlight 也有自己的实习生计划,但我们成立只有 4 个月,没办法跟大型技术公司比,有人曾经对我们感兴趣,但最后都冲着更高的工资跑了。

这是技术公司无法改变的事实。我认为对于实习生来说大公司的诱惑几乎是无法抵挡的:Facebook 需要我!Google 需要我!而在大公司的实习经验是结构化的、往往非常有挑战的,并且最终也是非常讨人喜欢的。此外你还可以一直把自己的名字跟一家大公司关联在一起。“我在 Google 实习过” 绝对能吸引任何人力总监的注意。

与此同时我也接到很多人的电话,这些人都打算去纽约去找工作。他们热爱技术,但对这里单一格局、对这里的那种对消费者品牌的宗教崇拜,以及对 VC 故事是唯一的故事素材已经感到厌倦。此外,硅谷对于具备跨学科技能的人来说也是一个很难呆的地方,因为这样的人对于团队很大、角色不可避免要严格限定的大机构来说实际上是有害的。

我给大家的建议几乎一直是一样的:去关注你能够站上的最大平台。我们都希望有影响力。如果你能够快乐地在 Facebook、Google 或一家大银行工作并发展下去,一定要珍惜这样的机会,尤其是如果你打算走专业化道路的话。如果你没有富二代的命,那就好好学好本领,掌握底层文件系统接口之类的东西,生活会给你好机会的。

每一家公司都会要求你抹去一点个人色彩以实现对共同目标的追求,这没有什么。如果你是在大公司工作的话,我可以说一般大公司的忠诚度在 40-90%左右。这主要是一种权衡取舍。你愿意自己被组织淹没,但换来的是你的创意每天都可以呈现给无数的人,这一切几乎是默认下得到的。你的朋友和家人哪怕不知道你是做什么的,也能知道你是在哪里做的。你所做的决定影响着数百万甚至数十亿的人。这是很令人陶醉的。当然,哪怕没有技术巨头在背后支撑你,你仍然可以接触到数百万人,只是过程会难一点,风险会高一点,因为你没有那么多的营销经费,没有那么庞大的团队,没有已经可以工作并且正在赚钱的平台可以依靠。通常你要白手起家。这样乐趣更多,但是风险也更高。

我知道答案 目前已有1人回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0

主题

11

帖子

0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50
最后登录
1970-1-1
发表于 2016-2-18 13:45:03 | 显示全部楼层
歪果的实习生好生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注册/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3 下一条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恩智浦技术社区

GMT+8, 2025-9-12 09:38 , Processed in 0.101132 second(s), 25 queries , Mem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4,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