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3377|回复: 1

[原创] [我为LPC代言] 利用ARMmbed工程轻松开发LPC824-献给初学LPC824的...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9-2-14 16:49
  • 签到天数: 296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8]以坛为家I

    241

    主题

    2239

    帖子

    6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4473
    最后登录
    2020-4-14
    发表于 2016-12-18 20:19: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此文只是针对初学者,尤其是ARM的初学者以及学校的学生,因此下边的标题都是采用实验x。对于高手、老手们可能也应该不屑一顾的。
    对于LPC824芯片可以这么说:功能较强,尤其是几乎所有GPIO口都可以通过交叉开关矩阵换模块连接[ADC的个别例外],几乎不怕PCB设计失误。但带来的缺点就是IO口的速度不是太快,甚至于比许多8位的像1T的C8051、RISC结构的IO速度都要慢点。但它是非常好的芯片,值得信赖和推荐使用。

    实验零 LPC824生成工程文档
    我们这次将采用一种较简单的方法来开发LPC824——采用ARM的mbed来开发。
    先简单介绍一下什么叫ARMmbed,或者简称mbed,这是ARM为了减轻众多采用ARM核和遵循ARM规约的出产的ARMx芯片而做的一项减轻开发者针对不同ARMx芯片,而采用几乎一样的编程方式的一种开发规范,或叫代码规范,或叫代码实例,或叫开发基础代码,等等,都可以。
    简单的理解,就是ARM将众多与硬件相关的东西都封装到一个mbed的文件夹中,里面包含了与此芯片对应的所有符合ARM规范的基本模块,比如:GPIO、Timer、UART、ADC、I2C、I2S、CAN、中断、电源控制、等等,对用户而言,可以不用关心具体哪个公司出的ARM,只需要按照MBED给出的接口标准[或说编程标准]操作就可以了[当然针对较复杂功能的ARM芯片,其补丁描述繁多,其他文件夹将随之增加]。大家对计算机可能比较链接,更了解Wintel体系了,在Windows体系中分为3层结构:硬件层——此层恐怕只有微软和Intel公司了解了[至于使用机器语言或汇编?];抽象层——将硬件与应用层连接起来的中间过渡层,微软最多最多是有条件的放权到此层[多采用C、C++等,也有用Delphy等];嘴上的叫用户层,比如各种应用软件都属于此,我们用的开发平台IAR、KEIL也属于这些。mbed上的开发就像用户层,不需要关心硬件架构、寄存器、中断等,用户只需要按照mbed的对应实例输入代码就可以了[实际上用户只需要关心mbed文件的模块文档即可],下边的案例由简到繁给出一些实验案例,以便使初学者藉此学会和掌握这种方法,减少随着芯片性能提高,集成度增加,功能愈加增多,寄存器操作越来越多和繁琐的困境,我就是如此。现在玩什么芯片都先看看ARMmbed中有无此类芯片的板子——实际上只要差不多,就可以直接照搬,在此文的最后总结中,我将做过的几种不同公司的芯片或板子作介绍的。
    首先自己要用ARMmbed的实例工程,则必须注册一个账号,有账号才可以生成所需的工程文件——原始开发文档。申请账号的过程省略。
    1. 登录ARMmbed网站http://developer.mbed.org/
    这个是已经登录后的页面,直接输入也可以,见图01。点击上边的Compller按钮或下边的Get Started也可,进入下一个界面。图02
    2. 由于本账号已经做了许多芯片或板子的实验因此工程文件已有许多,否则会直接进入选版型的页面。点击右上角NUCLEO-F411[此例只是前一个已经选了的],弹出选新版型的对话框,点击圆圈处。图03
    3. 在此页面浏览找到LPC-824板子的图片,点击一下,进入下一页。图04
    4. 此页上向下滚动的位置,点击Open mbed Compller。图05
    5. 在此也选择输出的工程文件,Template中选择要输出的主文件,在本例中只有两个,默认即可——LED控制,输出的文档改名称易记的:mbed824Blinky,点击Ok。图06
    6. 这样就在你的所有工程文件中就是成了mbed824Blinky工程。见图07
    7. 右击新生成的工程文件夹,在弹出的菜单中选择Export Program。见图08
    8. 在输出开发工具Export toolchain下拉列表中[图092],可以看到支持许多工具,由于本人已有过824的KEIL和IAR的选项,看来系统有记录,此次为灰色的。点击Export即可。图091
    9. 点击后就会产生一个压缩文档下载,以供开发使用,见图0A
    至此基于xxxx开发平台的工程项目就创建好了。见展开后存入案例文件夹中的文档,文档名称与此次的不一样,是以前下载的。见图0B。只有几个文档和mbed文件夹。
    先打个预防针:MBED做项目较为简单,基本步骤是:打开想要完成的项目的mbed文件夹中的.h文档,查看理解里面的实例,而后照搬一个在main.cpp里就可以了;如果是自己写的函数,存成.h文档,采用include的方法加到main.cpp的头上即可。
    本文在64位旗舰Win7上,IAR7.5开发平台上,采用mbedBlinky工程,用简易版的小巧的JLINK V7作为下载器。下边开始我们的LPC之旅。

    01-登录ARMmbed网站

    01-登录ARMmbed网站

    02-已登录,有工程的用户

    02-已登录,有工程的用户

    03-选新版型

    03-选新版型

    04-找到LPC824

    04-找到LPC824

    05-打开此板的编译

    05-打开此板的编译

    06-生成工程文件选择

    06-生成工程文件选择

    07-生成的工程文件

    07-生成的工程文件

    08-点击输出菜单栏

    08-点击输出菜单栏

    091-输出下载对话框

    091-输出下载对话框

    092-输出工程文档选择

    092-输出工程文档选择

    0A-下载压缩文档

    0A-下载压缩文档

    0B-展开后的工程文件

    0B-展开后的工程文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奋斗
    2017-1-18 20:00
  • 签到天数: 45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5]常住居民I

    17

    主题

    262

    帖子

    0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533
    最后登录
    2024-11-23
    发表于 2016-12-18 20:23:55 | 显示全部楼层
    支持一个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注册/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3 下一条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恩智浦技术社区

    GMT+8, 2025-8-22 03:43 , Processed in 0.069720 second(s), 21 queries , Mem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4,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