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33677|回复: 25

[LPC双核挑战赛] 【imetro】支持语音控制的运动手环设计(已完成)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6

主题

32

帖子

11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463
最后登录
2023-2-23
发表于 2018-5-28 12:50: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imetro 于 2018-6-12 20:09 编辑

很遗憾,在比赛截止日期到来之时,还是没能把完整版的项目做好(主要是所有功能的整合这一块,每个功能都是已经调试完毕,可以直接移植的),不过按照约定我将开放项目的所有相关资料和代码供大家各取所需。

前言
项目原来的名称是“可训练的离线语音识别系统”,后来由于各种原因,决定将项目名称改为“支持语音控制的运动手环设计”,从原来的单语音识别库开发改为一个使用语音控制的完整的可穿戴设备解决方案,希望可以更好地展示双核的强劲实力。
截止到目前(5月28日),项目已进入最终阶段,传感器的调试已经完成,目前正在对最终演示程序进行完善,在比赛截止前应该可以顺利完成,敬请期待~受到大赛工作人员的启发,我决定这段时间同步更新项目的一些相关文档,以开发思路和流程为主,为项目的最终发布预热,希望能够得到大家的支持,谢谢!(更新完成估计需要一段时间,额外活动就不参与啦,嘿嘿)

项目亮点
  • 在单片机上实现离线语音识别,可以做到实时分析并输出各个关键词出现的概率。
  • 同时使用多个传感器,可以作为实用的运动手环设计。
  • 使用双核合理分配任务,将语音识别等需要大量计算的任务交给Cortex-M4完成,Cortex-M0+主要对各外设和传感器进行管理。
  • 引入操作系统(RTX v5),对外设资源的调用进行统一管理,大大增加了程序的可读性,同时保证了较高的效率。
  • 超低功耗,在“深度睡眠+开启语音活动识别”的时候电流仅为200 uA左右(电压1.8 V,包括单片机和数字麦克风)。
  • 工作时程序仅在SRAM上运行,在达到最高运行效率的同时降低Flash的运行功耗。
  • 完全重写LPC54110的外设驱动,在提高速度的同时减少Flash和SRAM的使用量。


实物图
此实物图为测试中的实拍图,最终效果请参考演示视频。
VoiceBand_small.jpg
BME280.jpg
CCS811.jpg

演示视频


项目提交
当前更新的版本为最终版。
VoiceBand.rar (5.89 MB, 下载次数: 15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6

主题

32

帖子

11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463
最后登录
2023-2-23
 楼主| 发表于 2018-5-28 12:53:23 | 显示全部楼层

语音识别的原理和实现

本帖最后由 imetro 于 2018-6-11 11:31 编辑

语音识别原理
从狭义范围来说,语音识别仅包括从模拟信号到语音内容或者音素的过程,不包括后续的语义、语法分析。根据我的理解,语音识别的过程可以分为两个步骤,即特征提取模式识别
特征提取的目的就是将复杂的语音信号转化为容易分析的信号量,本质上是一种降维处理的方法。目前,比较通用的特征提取方法是MFCC,即Mel-Freuquency Cepstral Coefficient,这种方法根据人耳对频率和能量的感知特性进行了一定优化,在减小数据量的同时仍能准确地反应出语音信号的特征。
模式识别就是将语音特征在对应的语音模型上进行匹配,以发现语音信号所表示的内容。目前学术上已有多种可行的方法,最为经典的莫过于GMM-HMM方法,当然还有一些基于神经网络的方法可供研究。各种方法的特点如下:
  • GMM-HMM将语音信号转化为音素,再由音素来匹配单词。这种方法需要事先存储音素和字典,相对而言较为复杂(代码量较大),但模型参数增长速度较慢,适合中等词汇量的语音识别。
  • 基于神经网络的方法则主要对GMM进行改造,使用神经网络来分析音素之间的联系,以替代基于经验的人工分析方法,代码量相对较小,但参数需要占用一定空间,且需要花费时间训练神经网络。
  • 也有一些尝试是将模式识别的过程完全交由神经网络实现,代码量相对最小,但随着单词数量增加网络模型快速膨胀,仅适用于少量关键词识别的情形。

考虑到计算量、代码量、存储量等因素,前两种方法更适合在高性能嵌入式设备上实现(如树莓派),如要在单片机上实现语音识别,只能采用最后一个方案。好在,ARM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在嵌入式设备上实现语音识别(关键词识别)的方案,使用的就是最后一种方式。相关代码在GitHub有,见ARM-software/ML-KWS-for-MCU

方案分析
ARM为我们提供的方案如下:
  • 首先要做的还是MFCC。MFCC的过程占用的时间并不多,实时计算问题不大。
  • 然后将输出的DCT系数直接输入到训练好的网络中。使用ARM提供的CMSIS-NN库,推理代码可谓十分简洁,然而占用的时间比较长(只有最简单的DNN勉强满足实时性),且需要考虑精度损失。
  • 网络最后通过softmax生成各单词出现的概率,由此分析语音信号对应的单词。

LPC54114的官方开发板是支持语音识别的(而且还特意推出了语音识别套件),但很可惜这部分的内容要签商业协议才能看到代码(RBQRBQ),所以只能看看网上的其它方案了。原本考虑的方案是TIesr,但由于代码量太大难以在单片机上执行所以放弃了。正好,ARM的方案不仅不需要太大的代码量(经测试不包括参数也就10+ KB,可以放在SRAMX执行以达到最快速度,参数可以放在Flash中),而且还写好了相关工具,那就值得一试了。
在这其中,最麻烦的自然要数神经网络的训练了。ARM的这个方案用的是TensorFlow的示例代码,并在其上加入了对量化的支持。而TensorFlow使用的数据库是由Google提供的Speech Commands数据库,目前的最新版本是v0.02。这套数据库有一个缺点,就是只有30个英文单词,不过要添加其它关键词倒也十分方便,只需使用相关的命令即可。为了这次比赛,我自己录了一些中文单词的读音(直接使用开发板上的数字麦克风录取,并使用串口传到电脑上),并且自己进行训练。本人的渣渣低压U笔记本跑了一晚上才把十万级别的参数给跑完,效果还是可以的。
TensorFlow.JPG

性能优化
考虑到单片机的性能,我们将输入的PCM音频限制为16位、8 kHz采样率,这对于语音识别应用而言是足够的。由于有了HWVAD的加持,我们不需要时刻分析数字麦克风的语音数据,只需在HWVAD的中断触发后进行采样即可。考虑到此次主要做关键词识别,我们规定一次采样时长为800 ms(即6400次采样),在采样的同时做MFCC提取,并在采样结束后进行语音内容识别。另外,考虑到语音信号是前后关联的,每次进行信号分析的语音片段之间要有一定重叠,我们规定片段长度为16 ms(即128次采样),片段重叠长度为8 ms(即64次采样),这样一来共有49个语音片段,对应的MFCC为13个参数,也就是说神经网络的输入层共有(49*13)个参数。ARM提供的工具(准确说他们大量采用了TensorFlow的示例代码)可以自动处理网络的参数个数(当然需要自行设置一些超参数),不需要我们关心。
在考虑好一些外部参数对性能造成的影响之后,不要忘了对代码本身进行优化。ARM提供的代码是基于mbed的(采用C++),其对于内存的使用过于“奔放”,且MFCC部分的代码处理效率较低。我花了点时间重写了所有代码(主要是MFCC部分),尽可能地引用CMSIS-DSP和CMSIS-NN这两个库来提高计算效率。经测试,MFCC的处理时间小于一个语音片段,因此MFCC的分析可以实时完成;而NN部分则严重依赖所选用的网络模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6

主题

32

帖子

11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463
最后登录
2023-2-23
 楼主| 发表于 2018-5-28 12:53:30 | 显示全部楼层

各传感器的原理和实现

本帖最后由 imetro 于 2018-6-11 11:12 编辑

MAX30102
MAX30102可以用来测量心率和血氧饱和度,曾被用于三星的S7中(也是我的现役手机)。原来我以为MAX30102可以直接读出心率和血氧饱和度的数值,后来发现我还是太天真了。这个传感器说白了就是两个LED(一个是660 nm红光,另一个是880 nm红外光)、一个可见光和红外光接收管、一个高精度ADC的组合,本质上和那种直接输出模拟信号的心率传感器区别不大。当然,MAX30102还内置了温度传感器和一些实用的数字电路,可以对采样的过程进行精细控制。总的来说,MAX30102的使用对于单片机来说和一个数字ADC没有太大区别,就是按时读取数据即可,当然内置的FIFO可以减少读取的次数,增加每次读取的数据个数,从而减小总线的占用率。

MAX30102是怎么分析心率和血氧饱和度的呢?这主要依赖于血细胞对光的反射。具体原理可以参考这个帖子:MAX32630FTHR板的学习(三):MAX30102的初步使用及心率、血氧的测量原理。由于我不是生医或者相关专业(大家猜猜我是什么专业的?),这里就不班门弄斧了。

在测量心率时,我们只需用到红光LED。由于心跳信号有周期性,所以转化成电信号后依然具有周期性,我们只需分析出信号的最小周期就可以很容易地计算出心率了。这个过程通常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官方库使用的分析波峰/波谷,另一种则是网上看到的分析信号相关性(位移+互相关找出最小周期)。经过测试,后者对于采样个数较多的情况效果较差(因为信号可能发生干扰,从而破坏波形的相似性),因此我们主要采用前者。

测量心率的方法可以分为以下几步:
  • 截取一段信号,通常需要4 s长度,以达到更高的准确率。
  • 对信号进行适当的滤波处理。这里采用简单的滑动平均,可以获得不错的效果。
  • 去除“直流”信号。波形会因为外界干扰产生缓慢变化(可以理解为在心跳信号上叠加了低频率的伪“直流”信号),因此需要找出波形的“直流”分量并去除。这里可以采用高通滤波等方式去除,不过考虑信号的完整性和计算效率,这里使用二次拟合的方式来找出“直流”信号。
  • 找出峰值或谷值点。经过对信号的分析,MAX30102输出的心跳信号的谷值点会更明确一些,因此使用谷值点来判定一次心跳的开始和结束。至于峰值或谷值点的判定则十分简单,只需找出某个“比前后若干个数据都更大/更小的点”即可。
  • 分析谷值点之间的距离,求出心率。有时候可能会漏掉一些谷值点,导致距离远大于实际周期值,这里应该做好相关判断。

上述步骤都不大复杂,要说最难的可能是找出峰值或谷值点这一步了。最值点的窗口长度怎么取当然是一个问题,但是更值得思考的是算法的时间复杂度。我们知道,如果要找出n个数据中每k个连续数据的最值,只需要写一个二重循环即可,外层枚举窗口的第一个数据位置,内层枚举窗口内的每一个数据,这样做所需的时间复杂度为O(kn)(用大O代表Omicron,下同)。那么,有没有更快的方法呢?答案是使用优先级队列。在这里我们就不详细介绍优先级队列的原理了,只需知道使用优先级队列的时间复杂度可降至O(n),和k无关。

计算血氧饱和度的方法也并不复杂。此时需要同时用到RED和IR两个LED的数据,计算的公式为(RED_AC/RED_DC)/(IR_AC/IR_DC),还要经过函数f(x)=94.845+30.354*x-45.060*x^2才能得到最终结果(结果为百分数)。这里的原理我们不去深究,只需想办法求出DC和AC分量,而这在之前的拟合过程中已经求出来了。这里,我们定义相邻峰值和谷值点的高度差为AC,而两点之间的值则为DC,经过测试符合要求。对于正常人而言,一般的血氧饱和度在95%以上。

考虑到算法本身的计算量不小,因此适当的优化是必须的。以下几点是我在算法中使用的优化:
  • 首先是对阈值的判断。在传感器前无障碍物时,读数通常是较低的(测试下来小于1000),而在手指接触传感器时读数可达100000以上。这里我们选择50000作为阈值,若任意一次采样的读数小于阈值则认为没有检测到,算法不再进行处理。
  • 使用最小二乘法拟合的公式是k=((X')*X)^(-1)*(X')*y,其中X为样本对应的Vandermonde矩阵。由于X的值是固定的,因此我们可以预先计算好A=((X')*X)^(-1)*(X')的值,这样每次就只需要计算(多项式次数+1)*样本数的乘法了。
  • 寻找峰值和谷值使用上面提到的优先级队列。注意使用优先级队列需要额外的O(k)空间,不过这对我们的应用来说只是九牛一毛。

BME280
BME280是Bosch的一款传感器,支持温度、湿度和大气压的测量,精度应该属于还可以的水平。Bosch出了不少相关的气体传感器,接口都是一样的,支持I2C和SPI(部分产品没有)接口,相互移植还是非常方便的。

这个传感器本身的坑并不多,因为功能十分简单,就是测量这几个参数而已,不仅没有FIFO(意味着每次新数据生成后都要及时读取),甚至连中断引脚都没有,免去了在单片机上编写ISR的额外工作。BME280的主要难点在于数据补偿,传感器内置了一些补偿的参数,单片机需要使用这些参数计算补偿后的数据,好在官方也给了我们足够的测试代码。

BME280共有两种工作模式(Sleep Mode不计),分别是Normal Mode和Forced Mode,在我看来就是对应连续采样和单次采样的区别。Normal Mode适合需要连续获取数据的情况,而Forced Mode则可用于只需获取一组数据,或是由主机来控制采样速率的情况。不管使用哪种模式,都可以使用BME280内置的超采样和滤波器功能来过滤噪声,提高数据的有效性。

BME280的补偿算法相对比较复杂,且湿度和气压的补偿算法需要参考补偿后的温度值。目前能在网上找到的两份代码来自Bosch和SparkFun,两个代码的功能都是一样的。官方的算法有个缺点,就是使用定点数进行计算时的移位操作使用乘法而不是移位指令,这可能会降低效率。当然,官方的算法有不少关于精度的选项,这里我们考虑到Cortex-M4的性能,在温度和湿度的补偿算法内部使用int32_t,而在气压的补偿算法内部则使用int64_t。

重新实现后的算法效率如下,可以看到比官方的算法要快一些(ARMCC -O3,使用标准库):
官方库
我的实现
温度
~46
28
气压
~1400
349
湿度
~83
55


在编写补偿算法的时候,我遇到了以下几个问题:
  • 结果值错误,后来发现是运算的过程中超了精度(两个32位数相乘后结果仍为32位,导致数据丢失),这里只要够细就能发现问题。
  • 另一个是关于MicroLib的问题。一开始我发现执行的周期数达到官方的两倍,并且打开编译优化选项后效果不明显。后来发现是因为打开了MicroLib导致的问题,把Use MicroLib关了之后执行周期立马就下来了。对于这种情况,如果不使用半主机等必须由MicroLib实现的功能,还是建议使用标准库来提计算速度。

最后是一张测试图(图见1楼实物图),可以在OLED上看到温湿度和大气压的数据,更新速度约为8 sps,这对于温度监测应用已经绰绰有余。

CCS811
CCS811可用于测量eCO2和eTVOC,主要针对室内应用。虽然测量精度比不过专业仪器,但是用来玩玩还是可以的。网上对于CCS811的评价可谓是“怨声载道”,纷纷抱怨这个传感器的工作流程复杂、datasheet不够清楚。不过呢,只要把握好它的工作原理,操作思路也就不难理解了。

CCS811的奇葩之处,主要在于在传感器的内部集成了一个单片机。和传统的单片机相同的是,CCS811的运行模式可以分为Boot Mode和App Mode,前者对应Bootloader,后者则是执行配置和测量任务的应用固件。CCS811的启动流程如下:
  • 复位后进入Boot Mode,不管是上电复位、硬复位(拉低nRESET引脚)还是软复位(写入SW_RESET寄存器),都会在一定时间后进入到Boot Mode,其中上电复位所需的时间更长(20 ms VS 2 ms)。
  • 在Boot Mode中,可以对应用固件进行烧写,也可检测应用固件是否存在。此时不能执行跟传感器的配置和测量有关的操作。
  • 如果应用固件存在,应写入特定的寄存器,以从Boot Mode切换至App Mode。这一过程需要1 ms。
  • 应用固件启动,此时应先配置传感器,再开始进行测量。

可以看到,这就是一个完整的单片机程序启动流程。根据这个设计思路,CCS811在I2C总线和中断引脚(nINT)之外,还另外设计了硬复位(nRESET)和唤醒引脚(nWAKE),前者不用多说(由于软复位的存在似乎也用不上),后者则是在进行I2C传输时必须拉低,并在传输过程中保持低电平。不过,nWAKE引脚并不影响测量的流程,在不需要进行I2C传输时可将其拉高以减少电流消耗。

CCS811的测量流程比较简单,就是设置好采样模式,在相应指示位置位或是nINT拉低(需开启中断功能)后便可读取数据。由于CCS811的内部已经处理好数据,主机端只需直接使用即可,这估计就是使用内部单片机的原因了。CCS811的测量速度比较慢,最高只能达到1 Hz(原始数据可以达到4 Hz),且室内空气质量基本上在最低阈值以下,因此演示的效果并不是很好,只能吹口气然后观察数据了。

这里我们还有一个重点,就是CCS811可以输入温湿度数据以补偿测量结果。CCS811的输入数据可以达到16位精度,而且CCS811不内置温湿度传感器(猜测内部加热装置可能会影响测量结果),因此我们需要用外部传感器来进行温湿度测量。正好,我们可以用BME280测量的数据来进行校准。在BME280中使用Forced Mode读取一组温湿度数据,然后写入到CCS811即可。

编写CCS811的驱动还是比较顺利的,没遇上什么问题,不过这是在前人踩了不少坑的前提下,如果让我看着datasheet,一开始也会不知所云吧233。测量效果图如下所示(图见1楼实物图)。

MPU-9250
MPU-9250是一个九轴传感器,内置的DMP可以实现许多高级功能,这里我们使用的计步(即Pedometer)就是直接使用DMP实现的,避免在主机上进行复杂的计算。不过呢,DMP内置的计步功能并不能在检测到步行时产生中断信号,因此需要使用轮询的方式获取步数和步行时间,时间间隔以0.5 s到1 s为宜。

MPU-9250已经提供了官方驱动库(即Motion Driver 6.12),包含DMP的相关API,不过这部分内容似乎并不是公开的,所以这里我就不放出代码了,相关代码可在sparkfun/SparkFun_MPU-9250-DMP_Arduino_Library中下载,其中的src/util文件夹下以dmp和inv开头的几个文件是官方库,其余的是SparkFun编写的二次封装库。移植的过程比较简单,因为官方使用了define来使用几个外部已定义函数(例如I2C的读写、delay等),我们只要修改为实际使用的函数即可。

由于我们只使用计步功能,且不要求在使用过程中关闭(毕竟息屏的时候也要计数嘛),所以调用的过程就显得非常简单了,我这里是参考上面repo中名为MPU9250_DMP_Pedometer.ino的例子实现的,效果还是挺不错的。不过要注意的是,DMP的算法是仅当连续行走步数大于7步(一说为5步)时才开始计步过程,如果小于该步数则不计入,以避免环境导致的误差。

VL53L0X
VL53L0X是一个用激光来测距(即ToF,Time-of-Flight)的传感器,精度可达±3%(高精度模式),最远距离为2 m(长距离模式),可用于较远距离的姿势识别(此时需要多个传感器)。我们这里主要使用其精度高的特点,通过统计低于/高于阈值的数量实现计数过程,这在一些需要计算次数(如各种力量型训练)等地方是非常实用的。

VL53L0X提供了官方驱动库,和Motion Driver一样已经把所有的API都封装好了,只需替换I2C的读写、delay等相关操作即可。同样地,这里我参考了adafruit/Adafruit_VL53L0X,不过这个例子只有单次测量模式,我在这之上添加了连续测量(即Continuous ranging)模式的支持,并使用中断引脚通知主机一次测量完成。XSHUT引脚可在不使用时拉低,以减小此时的功耗。

使用VL53L0X的驱动库有几个注意事项:
  • 如果VDDIO与VDDA相同或相近,则需要设置使用高压模式,方法是在vl53l0x_api.c文件或包括的头文件中定义USE_I2C_2V8。
  • 驱动在测距时默认使用轮询模式,即保持查询状态寄存器直到测量完毕。如果要使用中断模式,则在设置GPIO1的基础上,还需要重新定义VL53L0X_PollingDelay函数,改成等待中断的方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6

主题

32

帖子

11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463
最后登录
2023-2-23
 楼主| 发表于 2018-5-28 12:53:38 | 显示全部楼层

操作系统的使用思路

本帖最后由 imetro 于 2018-6-3 22:40 编辑

RTOS简介
单片机需要使用操作系统吗?如果对操作系统的定义包括RTOS(即Run-Time Operating System,实时操作系统),那么答案显然是可行。单片机上使用操作系统主要解决两个问题:
  • 进程的运行和调度。简单来说,RTOS解决了任务之间互不干涉和内核只有有限个之间的矛盾。RTOS提供了一种解决问题的视角,即通过将不相关的任务以进程的方式区分并各自运行,以达到降低耦合性、提高内聚性的效果。如果合理划分进程,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 系统级别的服务或资源提供。有一些服务或资源是全局性的,必须要有一个“统治地位”高于普通进程的“组织”来提供,而这正好是RTOS的工作。举个例子,操作系统中常见的互斥量(即Mutex)和信号量(即Semaphores)是进程使用有限资源时的必要工具,而这些内容的管理超出了进程的业务范围,因此必须有一个“管理员”级别的软件来专门处理此事。

对于Cortex-M系列内核,很多RTOS都支持在上面运行,从极简内核(如RTX)到功能丰富(如uCOS),可选项非常多。这里我强烈安利ARM官方推荐的RTX,它有几个优点:
  • 内核占用空间小,SRAM使用空间小(相对于FreeRTOS之类的操作系统)。
  • 任务切换速度快,支持“零延迟中断”,充分利用ARMv7m使用的特性(例如SVC/PendSV异常)。
  • 使用统一的CMSIS-RTOS2 API,容易替换其它RTOS使用。

由于我们需要执行的任务对于RTOS来说并不复杂(主要是进程的调度、事件检测和互斥量/信号量操作),并不需要使用到复杂的协议栈等传统RTOS的优势项目,所以这里选择RTX自然是再好不过。接下来我们看看我们可以用RTOS解决哪些实际问题。

任务调度
根据程序的设计,我们需要在RTOS上运行这么几种任务:
  • 主应用程序。主应用程序实际上就是控制运动手环程序执行流程和GUI(不要瞧不起OLED12864哈)的进程。该进程会根据执行流程来运行各种功能对应的次级应用程序。例如,在运行时发出语音指令切换到心率测量时,语音分析程序会在后台运行,主程序接收分析结果并通知心率测量程序执行。
  • 次级应用程序。每个次级应用程序都对应一个功能,按照这种思路可以去除进程之间的耦合(这由功能之间的正交性保证),而IPC(即Inter-Process Communication,任务间通信)则由RTOS完成。
  • 专用算法。有些次级应用程序需要运行复杂的算法(最典型的莫过于语音识别和心率测量),因此在次级应用程序中直接执行这些算法可能会影响到原来的功能(例如在分析语音信号时新的语音信号因未被即时读取而丢失),这个时候就可以继续将算法独立为进程,从而在运行复杂算法时可以在其中打断,并执行对实时性要求更高的I/O操作。

那么,这几种算法的优先级应该如何定义呢?很显然,优先级应该是次级应用程序>专用算法>主应用程序,这是因为:
  • 次级应用程序是操作I/O的直接对象,将其置为最高的优先级有助于即时处理任务。
  • 专用算法需要让位于次级应用程序,但优先级又要高于主应用程序,这是因为专用算法的运行结果需要传送给主程序进行最终处理(例如显示到屏幕上),主程序一般都是处于等待结果的状态中。
  • 主应用程序需要控制次级应用程序的运行,如果主程序的优先级过高,次级任务将不会执行。

通过上面的分析,任务调度的标准是很容易确立的。至于进程间通信,我们有这三个工具:
  • Thread Flags,主程序可以利用Thread Flags给次级程序发送一些指令(如退出进程),从而使得进程可以做出一些必要的响应(例如在退出进程前关闭相关传感器以节省功耗)。
  • Event Flags,主要传递从ISR到进程的信号。由于ISR中可以使用的RTOS API有限,因此Event Flags就成为了为数不多的工具了。很多情况下,我们需要在某个进程中等待来自传感器的中断信号,此时使用osEventFlagsWait函数可以在中断来临前将进程置于阻塞状态,从而允许其它进程执行。
  • 进程参数。RTOS API中规定进程的函数类型为void(* osThreadFunc_t)(void *argument),这里的argument就可以拿来做文章,比如传递一个回调函数进去,既可以让次级程序的结果快速传递到主程序,也可以让主程序将结果处理的代码(如输出结果的代码)直接交由次级程序实现,且不用在次级程序中编写无关代码。

有了这些详细的设定,任务的调度应该不成问题,足以应对我们这个不算简单的应用了。

片上资源分配
相对于片外资源,片上资源往往会被多个进程同时使用,因此如何合理分配是最令人头痛的问题之一。好在,使用信号量可以非常简单地解决这一问题。

片上资源的使用可以分为两种,一种以总线协议为代表,每次只能有一个进程使用,多个进程同时使用会造成数据读写混乱(特别是像I2C这种多从机协议);另一种则以DMA为代表,每个进程可以独立地调用DMA,但可能有最高数量限制(当然这和DMA的设计有关,至少这里用的LPC54114不存在这个问题)。

当然,使用是一方面,如果要考虑时钟运行的话就又是另一个话题了。是否运行相应外设时钟的标准十分简单,就是判断正在使用片上资源的进程数量是否大于0。这个工作正好可以和控制权的分配绑定(没人控制正好对应不需要时钟的情况,反之亦然),使用的方法就是信号量。我们为信号量指定这样的使用方式:
  • 在启动RTOS(即执行osKernelStart函数)之前,根据实际情况新建信号量并确定信号量的最大容量,其中I2C等模块为1(表示同时只能有一个应用同时使用),DMA等模块为0xFFFF(表示有“无限”个应用同时使用,注意这里有个小坑,RTX在内部会将容量值转换成uint16_t类型)。
  • 要获取某个模块的控制权时,需要先使能该模块对应的时钟。由于在获取模块的控制权后信号量被使用的容量肯定大于0(至少有一个应用在使用),所以这里直接使能时钟是可以的。
  • 要释放某个模块的控制权时,可能在之后要关闭该模块对应的时钟。由于释放模块的控制权后使用该模块的应用数量可以是包括0的值,因此需要获取信号量的当前容量,并和最大容量对比得出已使用的数量。

但是,第3点会存在一个根本的问题——如果存在任务抢占行为,“对比信号量的容量”和“关闭时钟”可能不是连续执行的(尽管在代码是连续的,这通常意味着发生了中断或进程抢占),这会导致判断标准出错。一种好的解决方式是,在操作系统层面来解决这个问题——也就是采用SVC的方式。RTX允许用户自定义SVC指令,这需要用户定义osRtxUserSVC变量,并通过特殊的语法告知编译器这里将产生SVC中断,从而生成正确的代码。具体的实现方式不再多提,大家可以看看代码。

低功耗模式
低功耗模式是我这个项目的一大卖点,因此在RTOS层面也要做好相关工作。

RTOS对低功耗模式的实现主要是通过“空闲进程”的方式。空闲进程是整个RTOS中优先级最低的进程,只有当系统其它进程都不处于运行状态时才会进入。在此进程中,RTOS可以只执行空循环(在任务状态发生改变时由于优先级最低会自动离开空闲进程),也可以做更多的事情——例如进入低功耗模式。RTX默认的空闲进程只是一个无限的空循环,可以通过自定义osRtxIdleThread函数的方式来自定义空闲进程。

LPC54114定义了多种低功耗模式,那么如何判断当前应该进入哪个模式呢?这个问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的应用。例如,我们知道LPC54114的I2C在深度睡眠模式下只能作为从机使用,作为主机的话最多只能位于睡眠模式下(只有CPU停止工作),即使使用DMA传输也是一样;但是,一旦不使用I2C就可以进入深度睡眠模式的话,我们就需要在空闲进程中判断此时I2C是否在运行,而I2C是否在运行的判据我们在分配片上资源时已经做好了。由于空闲进程是由用户自定义的,所以这些操作都不成问题。

总结
RTOS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对“任务”和“资源”的高度抽象,它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很多本需要用大量代码解决的问题。但是,我们也应注意到RTOS对单片机资源的消耗,只有在确实需要时才使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6

主题

32

帖子

11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463
最后登录
2023-2-23
 楼主| 发表于 2018-5-28 12:53:48 | 显示全部楼层

SoC与开发板简介

本帖最后由 imetro 于 2018-6-11 11:33 编辑

LPC541xx简介
根据我的经验,要深入了解一个单片机的使用方式,必须要对性能、外设和系统架构有充分的认识。系统架构是容易被忽视的一个点,但它在一些系统设计中是非常重要的,例如LPC437x中的Subsystem Cortex-M0就与SGPIO直接连接,但访问大部分系统组件时则需要通过一个AHB Bridge,这表明Subsystem Cortex-M0应该主要用于管理SGPIO的I/O操作。

首先来说说性能。LPC541xx中只有一部分型号是双核的,且双核的型号都是Cortex-M4F与Cortex-M0+的搭配,相对LPC43xx系列而言升级了小核(LPC43xx使用Cortex-M0),但时钟频率有所降低,最高为100 MHz。如果不考虑小核,定位大致相当于大家熟知的STM32F41x系列。新增的Cortex-M0+同样支持在100 MHz下运行,我们知道Cortex-M0+的性能要弱于Cortex-M4F,但运行时的功耗更低。

相对于双核的卖点,LPC541xx的外设则显得有些平淡,像USB FS、ADC、DMIC等都算是这个档次的标配。能称得上是亮点的有以下几个:
  • HWVAD(基于硬件的语音活动检测)。这也是我这次参赛的主要方向之一。HWVAD是一个容易被忽视、但实际上很有用的功能。相对于传统的检测声音电平的方式,HWVAD使用了基于硬件的包络检测器,且能对信号和噪声分别进行检测,如果检测的结果乘上各自的增量满足一定的表达式则认为有语音活动。相较于其它方案,HWVAD能够大大提升检测出的语音活动的有效性,同时功耗基本维持不变。
  • Flexcomm。其实Flexcomm就是综合了USART、SPI、I2C和I2S的一个模块,主要优势就是可以任意配置各种总线的数量,外加支持PDM to I2S,也就是这样了。
  • ROM API。虽然LPC541xx貌似只开放了USB的ROM API,但是就这一项节约的Flash空间确是实实在在的。
  • 电源管理。严格来说这并不算是外设(除了片上的调压器),但是LPC541xx的电源管理策略算是非常的简单好懂,睡眠模式、深度睡眠模式和深度掉电模式三个档次,电源和时钟想开啥关啥都在一个地方设置,不用对着参考手册看每个模式关闭了哪些外设,实际效果也相当不错。

LPC541xx的系统架构相对而言也比较简单,相关的文档解释得比较清楚了。不过奇葩的是,LPC5410x和LPC5411x的系统架构有很大区别,甚至连内存空间的分配都不一致,严重怀疑这是拿两个不同系列的单片机改的,相互之间的代码也无法共用。考虑到我们这次使用的是LPC54114,这里只介绍LPC5411x的系统架构。

LPC54114.JPG
上图是一张系统架构图。我们按照不同的划分方式进行介绍。

总线
同所有ARM单片机一样,LPC5411x同时具有AHB总线和APB总线。

AHB总线是SoC的“高速通道”,连接的通常是CPU和一些高速模块。这里可以看到,两个核心的地位是完全等同的,且USB和DMA也可作为AHB总线的主机,以方便发起数据传输。比较有趣的是SRAMX的连接方式和Flash/ROM相同,都是接到了代码区域(即0x00000000-0x20000000),这使得使用了哈佛体系架构的Cortex-M4F可以在最高速度下运行,甚至比在Flash还快(Flash需要考虑延迟和预取的问题),但对于使用冯·诺依曼体系架构的Cortex-M0而言没有影响。因此,在主时钟速度高于12 MHz且程序不大的情况下,Cortex-M4F运行SRAMX中的程序可获得最高的性能;至于Cortex-M0+,则放在SRAM中执行也会比Flash更快,但是否放在SRAMX则没有影响。

APB总线则分为两个,分别是同步和异步,其中前者使用总线时钟,而后者可以使用其它时钟,并通过APB总线同步单元进行同步。异步总线的好处是主时钟的运行状态和频率对异步总线时钟没有影响。

需要注意的是,LPC5411x允许对各个模块的复位和时钟信号进行控制,利用好时钟信号的开关可以使芯片的功耗更低。

时钟、电源和低功耗特性
这里可以参考我在之前写的文章:【imetro】LPC5411X的时钟、电源和低功耗特性,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双核的原理和应用思路
在开始阅读本章前,需要对LPC54114的双核机制有一定了解。强烈建议阅读官方的LPC54114双核使用指南中文版,这篇文章能让读者对LPC43XX/LPC541XX系列双核单片机的理解更加深刻。

引入多核的原因
我们知道,多核CPU的组织方式可以分为两种,一种称为SMP(对称多处理,Symmetric Multiprocessing),另一种被成为AMP(非对称多处理,Asymmetric Multiprocessing)。前者是目前高性能CPU中多核的主要使用方式,移植过Linux内核的同学应该有所耳闻;而后者则特别适合分配一些高实时性、低延迟或和低功耗相关的任务,典型例子是一些嵌入式CPU(如Rockchip RK3399)中集成的PMU(使用Cortex-M0核心)。可以说,这代表了多核的两种不同思路。

SMP的引入主要是为了突破CPU频率的瓶颈。在集成电路中,时钟频率通常是有限的,且功耗随时钟频率呈指数级增长,因此在时钟频率达到一定程度后,便会由于功耗和温度的迅速上升而难以进一步提升,这就是我们说的“功耗墙”和“温度墙”的来源。这种时候,就有必要部署多个CPU,以达到“1+1>2”的效果。

而AMP则是解决实时性问题的一把利剑。在ARM的定位中,Cortex-A系列中的A代表Application,特点是高性能、高延迟,而高延迟是为了支持更多操作系统特性所做的妥协;而Cortex-R系列中的R代表Real-time,Cortex-M系列中的M代表Microcontroller,两者对中断的响应更快,更适合处理高实时性的任务。其中,Cortex-R系列虽然默默无闻,但其实它作为实时处理单元已被广泛应用于各种芯片,包括无线网卡、硬盘等;而Cortex-M系列则由于其较低的购买和开发成本,更是渗透到了电子产业的每个角落。除此之外,Cortex-M系列单片机还具有很低的运行功耗,这使得它可被用作“始终”的处理器进行执行,一种有趣的应用就是进入到高性能CPU中作为电源管理单元使用。

单片机和多核
随着集成电路的发展,芯片产量不断提升、性能更加强劲,而价格却在不断降低,终于单片机也迎来了多核化的一天。Cortex-M系列作为单片机的性能代表,自然成为了多核单片机的第一梯队。那么,为什么单片机需要多核心呢?

我们知道,单片机并不是性能驱动型的应用,因此对于多核单片机的应用主要以AMP为主。在这种情况下,单纯的运算量并不是瓶颈,问题在于运算时间、I/O操作、功耗、成本等方面,这是无法通过更换更高端的CPU来解决的。在我看来,只要用对了地方,多核单片机一定有其用武之地。

说到多核单片机,我最喜欢举的例子就是Sensor Hub(笑)。Sensor Hub也就是传感器中枢的意思,即使用一个芯片管理众多的传感器。开发过传感器应用的同学都知道,传感器通常是“低速传输协议+中断”的方式与主机进行交互。而这套操作的难点有以下两点:
  • 传输协议通常是不规则的,且对总线的占用时间很长。由于各种传感器的定义互不相同,且都使用了较为简单的传输协议(如I2C、SPI、UART等),因此对传感器的访问通常比较复杂(比如说写入特定值后读取数据),无法使用DMA来自动传输数据。另外,有些协议会极大地占用系统总线和I/O总线,一个极端的例子是1-Wire协议,大家熟悉的DS18B20的读写时间可达ms级,且复杂的传输协议导致在传输过程中主机必须连续工作,无法切换至其它任务。
  • 中断的响应对实时性要求很高。有时候,我们必须在给定的时间内对中断进行处理,否则可能会出现FIFO溢出、数据值已改变等情况,而且也不利于快速处理传感器的数据。

因此,现在有不少产品开始使用一颗独立的单片机甚至是FPGA来处理传感器的数据,并将处理后的数据发送至主机。这样做固然可以解决时间上的冲突,但还是会有以下的问题:
  • 成本。多个香炉多个鬼,一旦多用了一块芯片,反应到成本上就又是一次不小的改变。在做产品时不仅要考虑芯片本身的成本,还要考虑使用这个芯片给软件、外围电路、测试等方面带来的额外成本,这往往是决定产品生死的重点。
  • 性能。有些传感器需要大量的运算资源进行处理,典型的应用有图像、音频和运动传感器等,为了保证运算的实时性,必须使用不同的运算资源分别进行传感器的读写和数据处理,否则会对效率产生很大影响。
  • 功耗。前面提到数据的读写和处理是分开进行的,但是有些数据处理并不应该交给主机完成,而是就地进行计算,这主要是考虑到功耗的影响。举个例子,如果我们使用单片机和运动传感器开发了一个计步器,如果能在单片机内将运动传感器所记录的数据融合并计算出是否正在运动,便可避免主机参与到数据处理的过程中来,从而可将主机置于低功耗状态,直到接收到来自计步器的中断再唤醒主机即可。

因此,对于Sensor Hub,我们发现一个核心的单片机来说似乎有些不够用了。那就再加一个核心?这也就是我们容易想到的双核方案了。不过,在多核单片机出来之前,更流行的AMP是CPU+DSP的方式,这种方式更多地出现在需要高性能的场合,通过DSP来弥补CPU在计算密集型应用的不足之处。多核单片机的性能自然是比不过前者的,但胜在成本、功耗等方面,而这对于传感器密集型应用往往是决定性的要素。现在,市面上已有的多核单片机主要包括NXP LPC43xx系列、LPC541xx系列和Cypress的PSOC 6系列,这些单片机都在各自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LPC541xx的双核机制
前面我们已经介绍过了LPC541xx的双核特性。那么,这两个核心应该如何使用,才能取长补短,充分发挥其作用呢?以下几个方面是我们会考虑的内容。

主核与从核
对主从核的分配要根据需要来选择。通常的做法是将Cortex-M4F作为主核,而Cortex-M0+则作为从核,这适合于更注重性能的情况。不过,要是项目并不复杂且通常有较低的CPU占用率,那么将Cortex-M0+作为主核也是可以的,Cortex-M4F可以在有必要的时候再唤醒,以执行Cortex-M0+无法胜任的工作。

存储空间
对存储空间的分配是搭建双核工程时不得不考虑的内容,这包括Flash和SRAM两部分。我们知道,同时访问同一块空间时,总线会根据仲裁结果决定让其中一个主机的操作首先进行,而另一个主机则会等待直到总线分配下一个主机,这会影响系统的速度。因此,除了两个核心共用的部分代码和数据,其它代码和数据理应放在不同的Flash和SRAM中。当然,放在哪个地方也是有一些制约因素的,主要是Flash在高速时钟的执行效率和SRAMX的总线连接这两点需要慎重考虑。

低功耗特性
在LPC541xx中,有两个关于核心选择的选项,一个是MASTERCPU,用来控制主从核,主核无法被复位或断开时钟,但是从核可以;另一个是POWERCPU,用来选择控制电源的核心,被选中的核心在进入深度睡眠模式时可以关闭设备上的各个模块,而另一个核心的睡眠模式则只对本身有效。一般来说,这两个选项应该要相同,因为从核可被看作是主核的外设,主核对从核的运行状态进行控制要更为合理。其实,低功耗特性的选择就是主从核选择的延伸。

双核间交互
对于有些应用,双核之间并不总是各自为政,而是存在相互之间的交流。LPC541xx相对于LPC43xx而言添加了Mailbox模块,支持双核中断和互斥量(即mutex)。

双核中断可以用中断的方式提醒另一个核心。Mailbox对于每个核心支持多达32位的信号,只要有任意位信号为1,则会唤醒相应的核心,使用起来非常简单,可惜32位还是有些不够用。

互斥量则是ARMv7-M指令集中对于排他访问的延伸。如果说排他访问的应用范围主要是核内异常和中断的检测,那么Mailbox中的互斥量则是核间同时访问的检测。ARM使用的排他访问模型通常是读-写-判断三步走的,读操作后会设置相关的信号量,写操作则会检测信号量是否改变,通过对写操作的结果来判断排他访问是否成功。Mailbox对于互斥量的处理则是遵循读-清空-判断-写的方式,虽然与排他访问模型略有不同,但都能达到相同的效果。虽然互斥量只有一位,但该位信号可定义为是否处于空闲状态,通过允许其中一个核心排他地控制该位状态的方式来表示对共享资源的占有。

开发板简介
这块开发板我就不打算再做太多介绍了,一方面是评测的帖子已经够多了,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开发板上的资源我只使用到了数字麦克风。总的来说,开发板的外设还是相对比较丰富的,特别适合作为语音相关任务的实现;但是,这些外设占用了不少引脚,导致我在外接传感器和功耗评测上遇到了一定困难,希望以后开发板的设计能够更多地考虑到这些因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6

主题

32

帖子

11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463
最后登录
2023-2-23
 楼主| 发表于 2018-5-28 12:53:52 | 显示全部楼层

赛题与设计思路

本帖最后由 imetro 于 2018-6-12 16:23 编辑

本次的赛题是与双核设计有关的内容,因此如何利用好双核就成为了重点。另外,SoC上的外设也是值得考虑的对象。我们先来看看有什么值得利用的资源吧。

计划使用的资源

双核
我的设计其实是Sensor Hub的一种延伸。考虑到传感器通常具有较低的时钟频率,12 MHz的Cortex-M0+就可以很好地满足要求,而Cortex-M4F仅在处理语音识别等需要大量运算的场合才用得到,因此Cortex-M0+作为主核是更为合适的。这种结构其实类似于MCU+DSP,因其平均功耗较低而十分适合传感器应用。我们来分配一下双核各自的任务。

Cortex-M0+:
  • 处理各种总线的信号传输。特别是对于I2C这样的多从机总线,务必要保证同时只有一个任务在执行,这可以通过为各个总线创建并执行唯一的handler来实现。
  • 为每个传感器对应的任务分配独立的进程,并允许其对数据进行简单处理。不同的传感器可能会同时处理数据,在可行的情况下应该允许进程穿插执行,这就需要操作系统的协调了。
  • 在任务有必要时可以发起对Cortex-M4F的请求,并且可以等待处理结果以决定下一步的操作。请求是通过Mailbox完成的,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小心处理临界区可能带来的问题。
  • 控制各个模块的运行和设备的低功耗模式。由于Cortex-M0+是主核,因此有义务对于片上各个模块的运行状态进行控制,在必要时可以开启或关闭从核。在关闭从核时钟时,一定要确保从核已进入睡眠状态,否则可能会导致程序执行出现问题。

Cortex-M4F:
  • 处理来自Cortex-M0+的请求。由于Cortex-M4F不负责外设管理,因此只需要接收来自Cortex-M0+的中断请求,并在运算完成后作出回应。
  • 如有必要,可以使用操作系统来协调多个任务的执行,以降低简单任务的等待时间。

存储空间
根据我们的测算,需要在Cortex-M4F上执行的程序不会超过SRAMX的容量,同时Cortex-M0+也应在SRAM上执行以降低低功耗模式下的功耗和唤醒的等待时间,这就需要对空间有合理安排才行。

Flash:
  • 首先,两个核心的程序一开始都要放在Flash,然后再分别复制到不同内存。但是呢,由于语音识别中需要使用大量的参数,这些参数无法在SRAM中储存,因此应该将参数存到Flash中,并在开始语音识别前打开Flash的开关,这样就满足使用的需要。
  • 为了方便以后修改参数,我们有必要将其放在给定的位置,并在固定的位置设置合适的标记,这样便可调用IAP API对参数进行运行时的修改,即控制了成本又方便调用。

SRAM:
  • Cortex-M4F的程序使用SRAMX作为代码空间。这是由SRAMX的连接决定的,没有别的选择。
  • Cortex-M4F的程序使用SRAM0作为数据空间。Cortex-M4F一共有三条总线,将代码和数据分开可以提高其运行效率。
  • Cortex-M0+的程序使用SRAM1作为代码和数据空间。对于Cortex-M0+,64 KB应该足够使用了,而且单总线的设计使得这样的设计并不会影响其效率。
  • Cortex-M4F和Cortex-M0+共用SRAM2作为共享的数据空间。数据交换可以放在一块单独的SRAM空间中,以防止在处理非共享数据时另一个核心的访问对性能造成的影响。

DMIC
由于我们的应用是语音识别,因此DMIC及其内部的HWVAD应当总是处于运行状态,DMIC可以在深度睡眠模式下运行的特性正好符合我们的需要。考虑到FRO振荡器的功耗较高,我们应允许在低功耗模式下使用低精度的看门狗振荡器,并在发生语音活动后更改为更高精度的FRO振荡器,同时开启DMIC的DMA传输。

DMA
DMA的用法就不再多说了,需要注意的是DMA本身可以在深度睡眠模式下运行,但只有在其它外设也可以在深度睡眠模式下运行的情况下才可以这么做。

Flexcomm
至于系统中的I2C、SPI、UART等总线,可以归到Flexcomm一类中。由于运行在主机模式,这些总线都需要CPU的参与才能开始传输,并且在传输过程中不能进入到深度睡眠模式,这是令人比较遗憾的一点,不过也在一定程度上简化了设计。除了调用DMA的时机需要仔细考虑之外,其它应该都是比较简单的。

Mailbox
Mailbox用来在双核间传递信息,一共可以传递32位。考虑到SRAM的位宽远小于32位,这里我们使用高八位作为信息的识别码(表明是哪种类型的信息),其余位数则用来表示指针相对于0x20000000的偏移量或其它只需用到24位的数据。考虑到信息传递的有效性,我们规定在一方使用Mailbox发送信息时,另一方在收到信息后必须清空相应寄存器,发送方会等待相应寄存器清空后才认为信息传递完毕。

PINT/GINT
LPC54114共有两种引脚中断方式可供选择,分别是PINT和GINT。其中,PINT可以对单个或多个引脚进行逻辑运算,功能非常强大但数量有限(Cortex-M4F可用8个,Cortex-M0+只能用前4个);而GINT则将所有引脚按组划分并统一监视,中断选项相对单一但胜在可以支持所有引脚的中断监视。考虑到传感器使用的中断引脚基本上都是低电平有效且需要手动清中断,因此GINT已经够用。当然,由于GINT功能太过简单,使用GINT需要一些技巧(需要经历读GPIO、临时屏蔽中断、清除相关中断位的过程),可以参考我在GINT的ISR中的处理代码。

RTC
这个模块其实不是必须使用的,但是如果在操作系统中需要用到定时一类的任务,且允许在等待过程中进入睡眠模式,则可以使用RTC来计算睡眠的时间。在睡眠模式下,Systick Timer可能停止执行,因此RTX5支持自定义空闲进程函数,以使用其它模块来代替Systick,此时操作系统的内核可以暂时挂起,在被唤醒时更新Systick Timer并恢复内核执行。

程序流程
由于两个内核在同时运行,因此程序流程可能相对复杂且互有联系。

程序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初始化
除了CPU各种的初始化之外,大部分初始化都由Cortex-M4F完成,这一方面是由于Cortex-M4F在上电时总是作为主核运行,另一方面也考虑到了Cortex-M4F在效率和代码量的优势。

不考虑CPU内部寄存器和PPB总线上的SCB,初始化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几步:
  • 设置初始状态的电源、时钟和引脚状态。这一步骤最好在一开始就执行,目的是降低系统功耗,并且提升程序的执行速度。
  • 将打算在SRAMX上执行的程序复制到对应位置。这个过程通常已由链接器准备好相关代码。
  • 初始化相关外设和中断。这个没啥好说的,该做啥就做啥呗。
  • 将Cortex-M0+要执行的程序和数据复制到对应位置,设置好从核的栈地址和复位向量,并复位Cortex-M0+。在复位完成后,Cortex-M0+应该开始执行。由于复制的数据量并不算小,我们考虑使用DMA来复制,下同。
  • Cortex-M4F跳转到SRAMX中执行,将电源控制核心设为Cortex-M0+,并进入到低功耗模式中,此时Cortex-M4F的初始化过程结束。
  • Cortex-M0+从Flash启动,并跳转到SRAM2中继续执行。同样地,Cortex-M0+也要设置自己的中断。
  • Cortex-M0+将自己设为主核,并且在等到Cortex-M4F进入到低功耗模式后关闭其时钟。在这一步可以选择将系统时钟调低以降低功耗,但一定要记得更新System Timer。
  • Cortex-M0+初始化操作系统,打开中断开关,然后启动操作系统。如果没有活跃的任务,Cortex-M0+也将进入低功耗模式,此时Cortex-M4F的初始化过程结束。

第二阶段:主核单独运行
这一过程主要是不涉及从核时的运行,套路一般都是这样的:
  • 系统被某个引脚中断唤醒,表明某个外设有情况。在相应引脚的ISR中,可以通过信号量的方式唤醒相关进程。
  • 在退出中断后,主核进入到相应进程中开始执行。
  • 如果有使用DMA的需求,则需在代码中调用,并且通过信号量等待DMA通知传输完成。
  • 如果没有其它任务,则在进程挂起后进入到低功耗模式中。

当然,这里还需考虑将VAD作为一个单独的进程来运行,目的是不管在哪个进程中,都可以在HWVAD中断到来时切换到VAD进程,进而完成语音识别的任务。

第三阶段:主核和从核同时运行
一旦有需要从核运行的场合,我们就需要将其唤醒。具体操作如下:
  • 确认特定中断有效后,将主时钟的频率调高,使能从核的时钟,并通过Mailbox将其唤醒。在此之后,主核可以选择继续处理相关事务或是进入睡眠模式,但一定要确保不关闭总线时钟,以免影响从核的运行。
  • 从核响应来自主核的中断,并根据其传递的参数完成相应操作。
  • 在主核分配的任务完成后,从核通过Mailbox通知主核。如果没有活跃的任务,从核将进入到低功耗模式。
  • 主核接收来自从核的信息,并在从核空闲时等待其进入睡眠模式后关闭其时钟,之后调低主时钟频率。
  • 如果没有其它任务,则进入到低功耗模式中。

需要注意的是,从核的运行会使用到Flash(因为参数量太大,无法全部复制到SRAM中),因此需要在从核运行时打开Flash。

至于程序在运行阶段的具体流程,涉及到RTOS的调度,这里不再赘述,相信看了上一部分内容的读者应该可以理解。

硬件和软件架构图

Hardware.jpg
这里的硬件架构图忽略了总线以外的I/O连接,只显示了几条重要的总线。Cortex-M0+作为Sensors Hub使用,管理各个传感器,而Cortex-M4F则作为纯粹的DSP使用,不与外设进行交互。

Software.jpg
软件架构图则更多地表达了进程之间的依赖关系。可以看到,在Cortex-M0+一侧,主进程和VAD进程在较低的优先级,而一些具体的功能进程则在较高的优先级,这样做的好处我们已经在前面说过了。在Cortex-M4F一侧,进程是和Cortex-M0+一侧的某些进程对应的,这需要在Mailbox中断内进行处理。

功耗测量
由于外接了不少传感器,因此进行准确的功耗测量是比较困难的。这里我们只测量三种情况,分别是进入深度睡眠模式时、只有主核运行时(系统时钟为12 MHz)和主从核一起运行时(系统时钟为96 MHz),测量时断开外设的连接,MCU电压为1.8 V。

20180610_185651.jpg
进入深度睡眠模式时,此时只有HWVAD、看门狗振荡器和数字麦克风在运行。

20180610_185802.jpg
只有主核运行时,由于不需要进行复杂的处理,系统时钟可以运行在12 MHz以节省功耗。

20180610_192110.jpg
主核与从核一起运行时,为了尽快处理完数据,系统时钟应当运行在96 MHz。

由于任务不同,运行时间也不同,要衡量各个核心消耗的电流是比较困难的,不过作为参考,数据手册上注明了在96 MHz下Cortex-M4F的功耗为9.9 mA,Cortex-M0+的功耗为8.0 mA,这说明同频率下两个核心消耗的功耗是差不多的,且与频率成正比。当然,还要考虑到执行时间对功耗的影响,在有些情况下Cortex-M4F可以用更快的执行速度来弥补功耗的差距。

通过简单的计算,深度睡眠模式下的功耗仅为全速运行时的功耗的0.9%,即使是在只有简单传感器操作时,功耗也只有全速运行的13%,这足以弥补多核带来的额外功耗。因此可以说,这个项目利用双核可以达到非常好的低功耗效果。

总结
由于时间的原因,有部分功能并没有实现(主要是Cortex-M4F在SRAMX上运行这一块,由于避免了Flash的延迟,这样可以加快运行的速度),但是演示还是可以达到预期效果的。一个人用一个多月的时间来开发一个完整的项目还是有些过分(笑),不过在这个过程中我也学到了很多。希望以后多多举办这样的比赛,也希望NXP可以推出更多实用的单片机,为我们的创意提供展示的平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4-3-26 15:16
  • 签到天数: 266 天

    [LV.8]以坛为家I

    3300

    主题

    6547

    帖子

    0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2030
    最后登录
    2024-4-26
    发表于 2018-5-28 14:13:03 | 显示全部楼层
    期待(*❦ω❦)!
    签到签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擦汗
    2021-9-9 22:51
  • 签到天数: 415 天

    [LV.9]以坛为家II

    79

    主题

    3088

    帖子

    21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5181
    最后登录
    2022-5-23
    发表于 2018-5-28 22:35:04 | 显示全部楼层
    厉害! 期待
    该会员没有填写今日想说内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10

    主题

    40

    帖子

    0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96
    最后登录
    2018-5-8
    发表于 2018-5-29 10:31:01 | 显示全部楼层
    腻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1

    主题

    18

    帖子

    0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99
    最后登录
    2018-7-9
    发表于 2018-6-1 15:52:08 | 显示全部楼层
    哈哈哈,我也在做,不过可能和楼主做得不太一样。我用的是MFCC+DTW,今天才测试了一下部分内容。不过有个疑惑,16kHz音频采样,那么1ms就有16个点的数据,512个点实际上就是32ms的数据,不是太理解楼主对于帧数的划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注册/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4 下一条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恩智浦技术社区

    GMT+8, 2024-4-26 14:14 , Processed in 0.163761 second(s), 28 queries , Mem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4,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