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761|回复: 0

[分享] 如何实现基于NXPiMx.RT1021的NSHT30的通讯方法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昨天 13:18
  • 签到天数: 187 天

    连续签到: 6 天

    [LV.7]常住居民III

    47

    主题

    6493

    帖子

    0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0088
    最后登录
    2025-7-17
    发表于 2025-2-18 14:52: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eefocus_3924226 于 2025-2-18 14:53 编辑

    1.NSHT30的框架

    1713927286268606.png

    (图1 NSHT30实物图)

    [AN-12-0010]    https://www.novosns.com/files/Ap ... yongshejizhinan.pdf

    纳芯微的手册并没有提供直接的框图可以参考,但是有一段介绍 “NSHT30是一款基于CMOS-MEMS的相对湿度 (%RH)和温度(T)传感器。它在单芯片上 集成了一个完整的传感器系统,包括电容式的相对湿度传感器、CMOS温度传感器(手册中有错误: COMS温度传感器 )和信号处理器以及I2C数字通信接口,采用 2.5mm×2.5mm×0.9mm的DFN空腔封装。 其I2C接口的通信方式、极小的封装和低功耗 特性使得NSHT30可以更广泛地集成到各种应 用中。”,我们可以提取关键信息:

    • 湿度采集:电容式的 相对湿度传感器
    • 温度采集:CMOS温度传感器
    • 通讯方式:I2C-Bus总线

    CMOS温度传感器原理

    基于CMOS晶体管的温度特性来进行温度测量,在CMOS晶体管中,晶体管的阈值电压与温度成反比,利用这个特性,通过对一串串联的CMOS晶体管(宽度和长度相同、类型相同),注入不同的电流,则晶体管的阈值电压与温度呈现线性关系,从而可以得出温度的近似值。

    由NSHT30得知其中温度传感器采用的是CMOS温度传感器,于是我们选用TI的LMT70手册去分析CMOS温度传感器的特性。

    1713937591581992.png

    1713937591127900.png


    (图2 LMT70数据)

    由图可以分析,对于CMOS温度传感器可以具体观测到精度与温度的关系,整体趋向曲线近似平行,总体在40℃附近精度最高,但是整体精度也没有太大波动。后面图片没有包括手册全部数据,选取了在不同温度上,内部查表的精确度和频率集中点。可以看出来主要的查找点集中在无误差的点上。该款芯片采用的是内部线性查表的方式建立温度和电压的关系,实现温度的线性。由于NSHT30并没有给具体的资料,所以我们只能以LMT70类比,猜测NSHT30也是采样LUT的方式实现温度线性采集。

    电容式的 相对湿度传感器

    湿敏材料是一种高分子聚合物,它的介电常数随着环境的相对湿度变化而变化。选用湿敏材料作为电容的介质,可以通过获取电容的容值变化来获得湿度。内部机理涉及:露点、电路温度补偿、电路的线性校正等,最终获取的是相对湿度,即湿度数据受温度影响。

    2.控制方法

    上图由NSHT30数据手册获取,控制方法包括:CRC校验方法、I2C数据与温湿度参数转换公式、I2C通讯过程、寄存器参数配置。

    3.代码do{
        reVal = NSHT30_Write_Command();
        vTaskDelay(100);
    }while(reVal != kStatus_Success);
    reVal = kStatus_Fail;
    do{
        reVal = NSHT30_Read_Data();
        vTaskDelay(10);
    }while(reVal != kStatus_Success);

    代码主要是IIC写入读写温湿度指令,然后等待一段时间,再IIC读取传感器传回的温湿度数据,具体通讯过程可以参考控制方法里的I2C通讯过程。

    4.效果展示



    哎...今天够累的,签到来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注册/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3 下一条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恩智浦技术社区

    GMT+8, 2025-7-18 13:50 , Processed in 0.082213 second(s), 20 queries , Mem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4,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