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小恩GG 于 2025-7-31 12:32 编辑
一、引言:MCXC系列与SPI配置的那些事 在嵌入式开发领域,SPI(串行外设接口)作为一种高效的同步串行通信协议,被广泛应用于各类外设交互场景。NXP的MCXC系列微控制器作为入门级产品,凭借其亲民的价格和可靠的性能,赢得了众多开发者的青睐,尤其在消费电子、物联网终端等成本敏感型项目中备受欢迎。
SPI通信中,片选(Slave Select,简称SS)信号的控制是确保主从设备正确交互的关键。MCXC系列提供了灵活的片选配置模式,但在实际开发中,许多开发者在将片选模式从默认的自动模式改为手动模式时,常会遇到各种通信问题。本文将结合实际案例,深入剖析手动片选模式的配置要点,帮助大家避开那些容易踩中的"小坑"。
二、MCXC系列SPI片选模式概述 2.1 片选模式的三种类型 根据MCXC参考手册(Reference Manual)定义,SPI片选输出共有三种工作模式,分别通过寄存器配置实现: - GPIO模式:片选引脚被配置为通用输入输出口,由用户通过GPIO指令手动控制高低电平 -故障检测模式(fault detection):片选引脚作为模式故障检测输入,当检测到异常电平(如其他主机抢占总线)时,会触发模式故障中断 -自动SPI输出模式(automatic SPI output):片选信号由SPI控制器自动生成,传输期间自动拉低,空闲时自动拉高
2.2 SDK中的模式定义 在NXP官方SDK的fsl_spi.h中,通过枚举类型`spi_ss_output_mode_t`对片选模式进行了封装: ``` /*! @brief SPI slave select output modeoptions.*/ typedef enum_spi_ss_output_mode { kSPI_SlaveSelectAsGpio = 0x0U, /*!<Slave select pin configured as GPIO. */ kSPI_SlaveSelectFaultInput = 0x2U, /*!<Slave select pin configured for fault detection. */ kSPI_SlaveSelectAutomaticOutput = 0x3U/*!< Slave select pin configured for automatic SPI output. */ } spi_ss_output_mode_t; ```
注意:官方SDK中的示例程序(如`spi_polling_b2b_transfer_master`)均默认采用自动输出模式,这也是多数开发者首次接触的配置方式。
三、手动片选模式的配置陷阱与案例分析 3.1 问题场景再现 某开发者基于FRDM-MCXC242开发板,在`spi_polling_b2b_transfer_master`示例基础上修改为手动片选模式,主要修改如下:
3.1.1 引脚配置修改(pinmux.c) ``` /* 默认配置为SPI片选功能 */ // PORT_SetPinMux(PORTC, 4U,kPORT_MuxAlt2); /* 将PTC4(pin49)配置为GPIO模式*/ PORT_SetPinMux(PORTC, 4U, kPORT_MuxAlt1);
gpio_pin_config_t ss_config = { .pinDirection = kGPIO_DigitalOutput, .outputLogic = 1U /* 初始化为高电平*/ }; GPIO_PinInit(GPIOC, 4U, &ss_config); ```
3.1.2 模式配置修改(主程序) ``` // * userConfig.outputMode =kSPI_SlaveSelectAutomaticOutput; userConfig.outputMode = kSPI_SlaveSelectAsGpio; ```
3.1.3 片选控制逻辑(主程序) ``` // 拉低片选,开始传输 GPIO_PinWrite(GPIOC, 4U, 0U);
SPI_MasterTransferBlocking(EXAMPLE_SPI_MASTER, &xfer);
// 拉高片选,结束传输 GPIO_PinWrite(GPIOC, 4U, 1U); ```
3.2 异常现象与分析 通过逻辑分析仪观察发现:
- 片选信号(SS)能正常拉低和拉高 - 主机数据发送正常 - 从机多发了一次0x0,因此缺少了最后一位0x07
做了进一步测试,改变master/slave发送的初始数据,表明:当改变初始发送数据时,从机始终正常发送第一个字节,之后开始重复发送主机传来的数据。这一现象与SPI时钟相位(CPHA)的配置密切相关。
四、SPI时钟相位(CPHA)的关键影响 4.1 CPHA=1时的传输特性 当SPI控制寄存器1(SPIx_C1)的CPHA位设置为1时: - 从机在SS信号变为低电平时开始驱动MISO输出,但第一个SPSCK时钟沿前数据未定义; - 第一个SPSCK边沿触边沿会将移位寄存器中的第一位数据从主机的 MOSI 输出端和从机的 MISO 输出端移出; - 第二个SPSCK边沿会使主机和从机分别对各自 MISO 和 MOSI 输入端上的数据位进行采样; - 第三个 SPSCK 边沿,SPI 移位寄存器会移动一个位的位置,移入刚采样的位值,同时移出第二个数据位至主机和从机的MOSI 及 MISO 输出端; - 支持背靠背传输:两次传输之间SS可保持低电平,无需变为高电平。
背靠背传输的具体过程如下:
1. 一次传输正在进行中。 2. 在当前传输完成前,向发送缓冲区写入新的数据字节。 3. 当前传输完成后,已准备好的新数据字节会立即被发送。 也就是说,在这两次连续的传输之间,无需插入任何停顿;SS引脚可以始终保持低电平状态。
4.2 CPHA=0时的传输特性 当CPHA位设置0时: - 从机在SS变为低电平时立即输出第一个数据位(MSB或LSB取决于LSBFE设置); - 第一个SPSCK边沿主机和从机分别对各自 MISO 和 MOSI 输入端上的数据位进行采样; - 第二个SPSCK边沿,SPI 移位寄存器会移动一个位的位置,移入刚采样的位值,同时移出第二个数据位至主机和从机的MOSI 及 MISO 输出端; - 关键约束:两次传输之间SS必须变为高电平(无效状态)。
> 参考手册原文:WhenC1[CPHA] = 0, the slave's SS input must go to its inactive high level betweentransfers.
4.3 问题根源定位 上述案例中,开发者保持了默认的CPHA=0配置,但手动控制逻辑中,SS信号在`SPI_MasterTransferBlocking`函数执行期间保持低电平。由于该函数内部处理多字节连续传输,导致两次传输之间SS未按要求变为高电平,从而引发从机数据传输异常。
五、解决方案与验证 5.1 两种可行方案 方案一:修改CPHA配置
将时钟相位设置为第二个边沿采样(即CPHA=1): ``` // * userConfig.phase = kSPI_ClockPhaseFirstEdge; userConfig.phase =kSPI_ClockPhaseSecondEdge; ```
该方案适用于可接受时钟相位变更的场景,无需修改控制逻辑。
方案二:调整片选控制时机 保持CPHA=0不变,将SS信号的控制逻辑从主程序移至`SPI_MasterTransferBlocking`函数内部,确保每个字节传输间隙正确切换SS状态: 在fsl_spi.c的SPI_MasterTransferBlocking函数中:
``` GPIO_PinWrite(GPIOC, 4U, 0U); // 开始传输时拉低 SPI_WriteNonBlocking(base,xfer->txData, bytesPerFrame); // 数据处理逻辑...
SPI_ReadNonBlocking(base,xfer->rxData, bytesPerFrame); // 数据处理逻辑...
GPIO_PinWrite(GPIOC,4U, 1U); // 每个字节传输完成后拉高 ```
5.2 验证结果 采用方案二修改后,逻辑分析仪显示:
- 每个字节传输期间SS正确拉低 - 字节间SS短暂拉高,满足CPHA=0的时序要求 - 主从机数据传输恢复正常,从机不再出现错误传输的现象
六、总结与建议 SPI通信看似简单,但其时序细节往往决定了系统稳定性。在配置MCXC系列SPI手动片选模式时,需特别注意:
1.明确CPHA配置:根据项目需求选择合适的时钟相位,理解不同相位下的SS信号约束 2.时序匹配:手动控制片选时,务必保证控制逻辑与SPI内部传输时序匹配 3.参考手册优先:MCXC参考手册中对时序的描述是解决问题的关键,遇到异常时应首先查阅相关章节
若在开发中遇到类似问题,除了仔细研究手册是否有一些隐藏“彩蛋”,还可以通过NXP开发者社区或官方支持渠道联系我们哦。
|